體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較量,是健美的展示;藝術是心靈的跳躍,是情感的流暢,是和諧的體驗。2019年10月17日,大邑縣北街小學藝體組開展了新教師優(yōu)質課展示活動。
錢美老師的《同唱一首歌》一課讓學生感受了歌曲歡快優(yōu)美的情緒,精彩的教學技藝讓學生享受著音樂課的魅力。本節(jié)課的亮點是,讓同學們改編歌詞演唱,把歌詞中的“小冬木”“小卓瑪”“小古力”“小蓮花”等名字換成班級同學的名字,并且加上自己編創(chuàng)的動作來演唱,學生們踴躍參加,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度和參與度。
李婷婷的《打豬草》一課讓學生認識了胡琴和三弦兩種民族樂器,了解了黃梅戲相關知識,激發(fā)了對民間音樂的喜愛。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組合作等多種合作方式,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如在學唱對花時,采用了師生接龍,生生接龍的方式;在戲曲動作創(chuàng)編時,要求學生用小組合作進行創(chuàng)編,力求動作富有創(chuàng)新,最后再進行小組形式上臺展示,這樣不但體現(xiàn)出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良好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同時在合作中又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個性的發(fā)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的學,大膽的表演。
譚杰老師的《雙手頭后向前投擲實心球》一課改變了一味的教和學生機械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模仿學習的能力,由準備活動開始,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潛能,兩人一組在教師指導下玩球。學生進行上拋球拍手接球練習、近距離到遠距離對拋練習、不同姿勢的拋球擲遠練習,大大激發(fā)了練習興趣,增強了對球的感受,提高了練習密度,自然而然的體會到了雙手從頭后向前拋實心球的動作方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燚老師的《跳繩》一課在教學組織上充分利用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征,激發(fā)興趣,調(diào)動積極性,樹立自信心。為了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巧妙地利用自制教具開展飛機游戲誘導學生進行搖繩動作學習,讓學生通過拍節(jié)奏、數(shù)次數(shù)等方式激勵學生,學生間的互幫互助促成了高效課堂的開展。
劉旭東老師的《足球-運球繞桿技術》一課精講多練,讓學生一組一組的重復練習,先是繞五個桿,每個桿相距1.5米,每組同學在繞完3組后,再是把桿的距離增大到3米,讓學生體會不同距離要想加快運球繞桿時用到的不同的腳法和力度,練習完一定次數(shù)后,用小組之間比賽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王梟雄老師的《立定跳遠》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科學合理的選擇教學方法、安排學習方法,讓大多數(shù)學生跳躍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都能體驗學習成長的樂趣。課中,王梟雄老師采用了設置“跳遠、近圈游戲”讓學生進行不同遠度的跳遠練習,很好的體現(xiàn)了分層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課改中的“以學定教”理念相符合。
此次活動全面展示了學校藝體教師的教學風彩,提高了藝體學科教育教學水平,為進一步推進美育和體育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大邑縣北街小學)
大邑縣北街小學,教師優(yōu)質課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