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上午,青白江區(qū)華嚴小學語文學科開展大組教研活動。彭濤老師執(zhí)教《我是什么》一課,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xiàn)出的不同狀態(tài)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tài)變化和與人類關系的描寫,讓讀者去猜,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課文淺顯易懂,學生興趣濃厚。該節(jié)課除了讓學生學會要認識和會寫的字之外,還要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事物是隨著它所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彭濤老師在教學該節(jié)課時,教學手段較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教學思路的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編排,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tài)。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課件制作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復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使學生一邊學課文,又一邊觀察到平時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這節(jié)課閃光點太多太多,主要體現(xiàn)為: 一、彭濤老師采用了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式。開門見山直接入題:不直接告訴同學們它是誰,而是讓他們自己帶著問題去思考!對于整篇課文的處理,彭濤老師采用了分自然段帶問題來學習的方法,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非常緊湊。二、充分朗讀,感悟文本。該節(jié)課還有一大特點是指導學生朗讀充分。特別是讀那些描寫水變化的句子時,反復讓學生說,讀,很多學生能不看書說出水的變化來。期間,課堂中充滿了想象,充滿童真。他們敢于問,敢于想,敢于說,敢于評。三、自主合作,引導探究 新課程標準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由封閉的課堂走向開放,強調活性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這堂課的教學,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教師的大問題:“我”會變成什么?從哪里看出它變成了水?為什么呢?引出學生對"云、雨、雪、冰雹"的喜愛,在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理解了寫雪用“飄”、寫雨用“落”、寫“冰雹”用打。讓孩子體會落、打、飄。一方面學習怎么樣正確表示動作詞,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體會形態(tài)不同,注重重點詞句的理解。
在該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的將“喚醒、點撥、啟發(fā)、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理解、體會、體味、感悟”教給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就是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再造想象。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激發(fā)想象和自主朗讀欲望,從而達到理解、領悟、深化的教學目的。這就是語文基礎的滲透性教學,就是關注學生語感的能力培養(yǎng)。(青白江區(qū)華嚴小學)
青白江區(qū)華嚴小學,教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