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fā)起的中國非遺公益課堂活動落地成都。日前,中國兒基會選定了首批非遺進校園的五座城市:北京、廣州、成都、重慶、蘇州,成都市草堂小學是中國兒基會非遺課程落戶成都的第一所學校。草堂小學正式接受授牌,成為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非遺傳習基地。
11月26日本是草堂小學一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卻因為遠方客人的到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非遺專項基金管委會副主任鄭量,變得特別而令人激動。成都市草堂小學——這個流淌詩歌,飄逸書香的學校,再一次迎來非遺課程的開展,將中國文化深深根植于其血脈靈魂。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非遺專項基金管委會副主任鄭量走進草堂小學
活動中,孩子們一起觀看了中國首部兒童非遺傳承題材紀錄片《小師傅》的宣傳片。宣傳片每集以兩位小師傅探訪并拜師學藝一位非遺傳承老匠人為主線,以“致敬匠心”為核心主題,通過師徒技藝傳習過程中的場景和情節(jié)實錄,展示非遺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激發(fā)少年兒童對匠心精神的敬仰和熱情。
授牌
品鑒大師工作室
授牌結(jié)束后,孩子們和老師一起來到文殊坊——劉氏竹編大師工作室,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文化氛圍,竹影婆娑的環(huán)境,都帶來了沉浸式的感受,讓孩子們發(fā)出陣陣驚嘆。
劉氏竹編工作室
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聆聽傳承人講述“竹”的故事,感受竹文化和生活的息息相關(guān);現(xiàn)場參觀劉氏竹編的精美器物和字畫,近距離接觸竹編的技藝精妙;了解劉氏竹編的起源和竹絲的制作工藝,深刻體會竹文化與人們的關(guān)系。
尋找未來非遺大師
這是一個聚合非遺大師,搭建青少年學習非遺技藝的平臺,是一個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才,保護非遺文化瑰寶的項目,一種技能就有可能成就一位大師。
此次的開課儀式重在感受,感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于“竹”的情結(jié)和匠心堅守的不易,讓未來的花朵,這些明日的“大師”將這顆種子深深地埋在心里,生根,發(fā)芽。(成都市草堂小學)
附背景知識: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國家級公募基金會,隸屬于全國婦聯(lián),在中國基金會序列中,被民政部評定為最高等級——5A級,2017“中國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排行榜”第一。彭麗媛媽媽還擔任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春蕾計劃促進女童教育特使。
劉氏竹編
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四川渠縣的傳統(tǒng)竹編手工藝。由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劉嘉峰先生創(chuàng)立。因其“薄如翼,細如絲,輕如塵,織如錦”的藝術(shù)特點,成為我國一個非常獨特的竹編藝術(shù)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