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鏡”越來越多,教育部也忍不住要發(fā)文干預了!日前,教育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共同起草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提出通過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等辦法,盡量控制“小眼鏡”的數量,并提出到2030年,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新發(fā)近視率明顯下降,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整體水平顯著提升,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左右,小學生近視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視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視率下降到70%以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yōu)秀率達25%以上。
現狀:幼兒園就有“小眼鏡”
“暑假是學生驗光配鏡的高峰,很多小學生一開學,鼻梁上就架起了近視眼鏡。”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一位醫(yī)生說,該中心對廣州中小學生近視狀況的調查顯示,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近視患病率高達60%-70%。
據中山眼科中心驗光配鏡中心此前進行的統(tǒng)計,近三十年來廣州兒童配近視鏡的年齡不斷前移。“80后”一代多在小學畢業(yè)后因近視而配鏡,而“90后”配鏡高峰出現在小學入學時。如今,相當多的“00后”甚至“10后”,在幼兒園就早早戴上近視鏡。專家分析,如今威脅視力的“兇手”主要為埋頭刷手機,長時間使用平板電腦、早教機等。專家指出,在電子產品無孔不入的今天,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視力的損害。比如,不能在昏暗的光線下看電子產品。
要求:控制手機等電子產品使用
記者調查了解到,現在小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或IPAD的時間都超過一個小時。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帶幼小的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當孩子表現得不耐煩時,家長就會把手機給孩子玩游戲,圖個省事。家長聊天聊得高興,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孩子的視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受損了。
《方案》提出,家長陪伴孩子時盡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要有意識地控制孩子特別是學齡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避免孩子學習和娛樂活動時過多使用電子產品。
《方案》也提出,要避免孩子不良用眼行為。不讓孩子在走路時、吃飯時、床上、晃動的車廂內、光線暗弱或陽光直射下看書或電子產品。老師和家長都要監(jiān)督并隨時糾正孩子不良讀寫姿勢,應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讀寫連續(xù)用眼時間不宜超過40分鐘。
《方案》還要求,中小學校要嚴格組織全體學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確保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以上體育活動時間。
記者了解到,廣州不少小學都開設IPAD試驗教學,但這些課程占比很小,通常一周只有兩節(jié)課。教育行政部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方案》要求,學校應指導學生科學規(guī)范使用電子產品,養(yǎng)成信息化環(huán)境下良好的學習和用眼衛(wèi)生習慣?刂剖褂秒娮赢a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得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
小學低年級不留書面作業(yè)
“小眼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課業(yè)負擔過重密切相關。廣州的孩子們課業(yè)負擔有多重呢?為了摸清學生在校外機構參加培訓的情況,今年5月初開始,廣州市教育局通過學校向全市中小學生家長下發(fā)了一份電子調查問卷。記者從越秀區(qū)一所小學獲悉,該校有八成學生參加了課外培訓,其中,66%的學生參加的是學科類培訓,參加一科培訓的學生占比47%,兩科的占到33%,三科以上的占20%。
今年廣州市少代會調研發(fā)現,廣州小學高年級學生用于學科輔導的時間平均每周5.4小時,其中,上英語輔導班的占比最高。
如果孩子們成天埋頭在書本和電子屏幕前,視力肯定會受損。為此,《方案》要求,家庭應當配合學校切實減輕孩子負擔,根據孩子興趣、愛好合理選擇課外培訓,杜絕盲目參加培訓。堅決避免學校減負、家庭增負,不問興趣、跟風報班。
《方案》要求,學校要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嚴格按照“零起點”正常教學,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強化年級組和學科組對作業(yè)數量、時間和內容的統(tǒng)籌管理。
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yè),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yè)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得超過90分鐘,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yè)。提高作業(yè)設計質量,促進學生完成好基礎性作業(yè),強化實踐性作業(yè),減少機械、重復訓練,不得使學生作業(yè)演變?yōu)榧议L作業(yè)。
除了要減輕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外,《方案》還提出了要禁止“幼兒園小學化”,要求嚴格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重視生活和游戲對3—6歲兒童成長的價值,嚴禁“小學化”教學。要保證兒童每天2小時以上戶外活動,寄宿制幼兒園不得少于3小時,結合地區(qū)、季節(jié)、學齡階段特點,為兒童提供有益于視力健康的營養(yǎng)膳食,促進視力保護。
加快消除“大班額”現象
記者留意到,為了降低近視率,教育部從問題根源入手,提出要“加強考試管理和改善視覺環(huán)境”的要求,嚴禁以各種名義組織考試選拔學生,還要求加快消除“大班額”現象。
《方案》要求,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校內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1次,其他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2次。
改善教學設施和條件,為學生提供符合用眼衛(wèi)生要求的學習環(huán)境,嚴格按照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落實教室、宿舍、圖書館(閱覽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使用利于視力健康的照明設備。學校教室照明衛(wèi)生標準達標率100%。根據教室采光照明狀況和學生視力變化情況,每月調整一次學生座位。加快消除“大班額”現象。
建立青少年視力電子檔案
《方案》要求,小學要接收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轉來的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電子檔案,確保一人一檔,并隨學籍變化實時轉移。嚴格落實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和每學期2次視力監(jiān)測制度,對視力異常的學生進行警示教育,為其開具個人運動處方和保健處方,及時告知家長帶學生到眼科醫(yī)療機構檢查。
學校和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要及時把視力監(jiān)測和篩查結果記入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電子檔案。教師發(fā)現學生出現看不清黑板、經常揉眼睛等跡象時,要了解其視力情況!斗桨浮愤要求,建立校領導、班主任、校醫(yī)(保健教師)、學生視力保護委員和志愿者等學生代表為一體的視力健康管理隊伍。
記者了解到,在越秀區(qū),學校每學期至少安排一次視力檢測,同時將結果通知家長,并要求家長帶視力異常學生到醫(yī)療機構復查,但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還沒有建立“視力健康管理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