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城根街小學開展一二年級家長課堂活動,一二年級的家長走進課堂,給同學們分享書本以外的知識。
瞧,一年級1班的陳雪琦媽媽就為1班的小朋友們帶來了一次爆米花的制作課程,并且在課堂上現場演示的制作的過程,讓小朋友們了解了爆米花是怎么從一個個的玉米變成了香甜可口的爆米花的。接著講解了爆米花的其他制作方法,并且告訴了小朋友們怎樣才能吃到健康的爆米花。
火車家族的變化離不開人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不,1.2班的家長課堂就來了一位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爸爸。他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用水果發(fā)電的小發(fā)明。你沒有聽錯,這位爸爸讓孩子們見識到了水果還能發(fā)電!今天用到的實驗水果是檸檬和橙子,它們不僅可以發(fā)電點亮小燈泡,還可以點亮小鬧鐘。最后聰明的爸爸提醒孩子們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有著發(fā)明創(chuàng)造,只有養(yǎng)成愛動手愛動腦的好習慣,才需要小朋友們在生活中發(fā)掘!
東爸東媽們童年的樂趣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他們也帶來了寶貝們最喜歡的動畫朋友。一年級三班的付郅晧爸爸就請來了小朋友們喜愛的伙伴—托馬斯和他的火車大家族。托馬斯的家族有許多火車朋友,包括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列車等。火車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廣泛的公共交通工具,這些大家伙靠什么行駛?怎樣轉彎?如何運行呢?課堂上,家長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向孩子們介紹了不同時代的火車類別和動力來源。孩子們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了這些了不起的龐然大物和有趣的物理小知識,認識到了創(chuàng)新發(fā)明對人類進步的重要意義。
1.4班辜子蕓媽媽教小朋友們練習《感恩的心》的手語操。辜媽媽認真地帶領孩子們學習舞蹈的基本動作,熟悉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同時,通過聆聽音樂、手語舞蹈和品味歌詞,辜媽媽還教育小朋友們要知恩、感恩,常用感恩之心對待他人、回報社會。
每個星期的FN課程都會讓東爸東媽們不忘提醒寶貝們身體健康很重要。1.5班的劉子豪媽媽就帶來了《中醫(yī)進課堂》活動。她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我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基本知識,讓孩子們知道了中藥不只有苦的味道,還有烏梅的酸、甘草的甜、芒硝的咸和生姜的辣等多種味道。最后劉子豪媽媽的助手——一名中醫(yī)叔叔教寶貝們學習了太極拳和五禽戲的基本動作。通過學習,孩子們對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了基本的了解,課后有孩子還表示,以后不怕吃中藥啦。
還有的東爸東媽們?yōu)楹⒆觽儙砹酥袊膫鹘y(tǒng)文化。1、6班的孫若曦爸爸就為孩子們帶來了關于苗族的知識。通過孫若曦爸爸生動、具體的講解,孩子們了解到苗族的美食、苗族地區(qū)美麗的風景還有苗族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孩子們大開眼界。
1.7班的福媽也給寶貝們帶了一堂內容豐富的健康課,引導孩子們真正理解健康、重視健康。學齡兒童處于學習階段,生長發(fā)育迅速,對能量和營養(yǎng)素的需要相對高于成年人。均衡的營養(yǎng)是兒童智力和體格正常發(fā)育,乃至一生健康的基礎。這一時期也是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從小開展飲食教育將使他們受益終生。
1.8班的王敬元媽媽也帶著孩子們一起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去認識了酸和堿,什么是酸性物體,什么是堿性物體。在有趣的實驗中,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感受酸堿物品的奇妙變化。孩子們很積極的參與實驗操作,很驚訝的看著實驗變化過程。相信孩子們從此對周圍事物有了新的角度去審視,去觀察。他們對探索周圍事物化學秘密的濃厚興趣就在此刻一點一點的濃厚起來。
1.9班的顏嘉麗爸爸給孩子們講了24節(jié)氣。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孩子們知之甚少。顏爸爸用生動的語言告訴孩子們老祖宗的文化可不能忘。每一個節(jié)氣都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告訴了大家深長的道理。
1.10班徐昊陽媽媽帶著云娃娃們回到了爸爸媽媽的童年。在爸爸媽媽的童年時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有時間就和小伙伴們在空氣清新、陽光充足的空地上、院子里玩游戲。打彈珠、騎馬打仗、跳皮筋、翻花繩……小伙伴們玩得不亦樂乎。
山水風物是眼睛的風景,而食物則是舌尖的風景,眼睛賞美景,舌尖嘗美食。今天的二年級家長課堂,爸爸媽媽帶著孩子進行了一場舌尖上的旅行。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小吃 ,每種小吃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但有一種小吃令大家回味無窮,一想起來就讓大家垂涎三尺,那便是成都小吃。
從各色小面到抄手、餃子,從腌鹵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元,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瑯滿目,各味俱全,種類不下200種。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小吃店,光是看著這些圖片,就足以讓孩子們口水直流,更別說是看到貨真價實的美食啦,當美味的小餅干亮出來時,孩子們眼睛都亮啦!孩子們開心地大喊:“太幸福啦!”
家長課堂不僅擴大了同學們的知識面,也加強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了家長和學校的交流,更促進了家校共育的推廣。(賴波 通訊員 馮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