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肝義膽白鹿情,仗筆天涯寫人生。飛雪連綿書不盡,滄海一笑駕鶴行。”12月1日,成都西北中學實驗學校(四十三中學)語文組岳瓊老師,為大家?guī)泶髠b——金庸的俠義世界。
岳老師從俠義在中國文化中的發(fā)源談起,分析春秋戰(zhàn)國游俠人性的優(yōu)缺點;唐宋傳奇《聶隱娘》《虬髯客傳》中的豪俠,從實錄到虛構,將豪俠道德化、神秘化,分析儒生是如何將他們納入儒學的精神體系;清代俠義小說《三俠五義》《施公案》,結構上借鑒公案小說,與《水滸傳》為代表的英雄傳奇一脈相承。
二十世紀武俠小說開始走紅,港臺武俠小說風行,金庸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江湖體系。由作家獨立創(chuàng)作,商品味中又蘊含著書卷氣的武俠小說,受到正統文人學者的排斥,但武俠小說作者卻極力為自己正名,將儒釋道的精神融入小說,努力增加小說的文化底蘊。
唐宋豪俠“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清代俠客“看破綠林無好”寄身清官門下;民國的俠客又重新恢復獨立的人格,這一切都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
“武”“俠”“情”在二十世紀的武俠小說中,形成三足鼎立。俠與情的結合使得俠客的形象更為豐滿。以俠骨豪情而非豐功偉績來吸引讀者,投射了作家與讀者的英雄夢。“俠”的精神填補了法律的空缺,實現了人們精神的救贖。
岳老師對武俠小說的分析,深入到了民族精神、社會現實的層面?v向上,概況出俠義內容及內涵的變化;橫向上,又揭示出這種變化的根源。體現了語文老師閱讀的深度,贏得了語文組老師的陣陣掌聲。(陳海燕 通訊員 唐小麗)
千古文人俠客夢,西北中學實驗學校,語文老師,暢談“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