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涉嫌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南京大學當日表示成立調查組。
與此同時,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眾多學生和一些與梁瑩打過交道的學者,向記者提供了更多有關梁瑩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疑點。其中,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工系2014級全體18名學生曾聯(lián)合向校方提交書面舉報材料。此次,他們向記者提供了當初的舉報材料。
根據(jù)他們的舉報,梁瑩在上課時處理私人事務,并表現(xiàn)出對教學的不屑,對學生說,“我上一學期的課還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講座,一小時好幾千(元)了”。她甚至說:“我現(xiàn)在也是身價3000萬的人啊。”
2014級學生王月(化名)記得,梁瑩經(jīng)常缺席上課,除了讓自己名下指導的研究生代課,還曾讓自己的父親給本科生代課——另有多名學生也向記者回憶了這一點。2016級學生李明(化名)告訴記者,曾出現(xiàn)上課鈴響后,梁瑩玩了20分鐘手機才開始授課的情況。
雖然學生反映過梁瑩的問題,但直到本學期,她仍在負責社會學院社工系三年級的專業(yè)課《社會工作行政》。梁瑩只在學期初去上了一節(jié)課,告訴學生這門課改成了《社會工作實驗》,由助教、她的博士生負責授課。她給出的理由是,自己生了大病,要住院。
據(jù)學生反映,為了避免自己授課敷衍的情況被學院發(fā)現(xiàn),梁瑩還會給學生打出高分,并“威脅”學生,誰在課程評估中給她打低分,她也給誰低分。
2014級部分學生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給梁瑩打了低分。梁瑩得知此事后,不僅在課上“教育”學生,還在課下威逼班長交出給自己打低分的學生名單。
學生向記者提供的視頻顯示,梁瑩稱:“你要把這個處理了,這個是你們引起的,我承諾了領導。”“我給你們上了課,最后背了個黑鍋,莫名其妙。”
之后,梁瑩調整了上課策略,讓學生上臺去講,稱之為“翻轉課堂”,并說因為是學生授課,所以學生期末必須給課程打高分,否則就是給學生打了低分。
在研究方面,作為一位人文社會學科工作者,梁瑩的研究方向拓展到了跨學科領域。但有一些領域與她的學術背景相比,跨度很大。
2012~2013年,她在英文期刊《潔凈——土壤、空氣、水》和《環(huán)境地球科學》上發(fā)表論文《生物質廢棄物快速熱解產(chǎn)生的生物質炭對磷酸鹽的吸附》和《豬糞、稻草堆肥對污泥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的生物降解》,她是第7作者和第5作者。
2011年第6期中文《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雜志,刊發(fā)了以梁瑩為第二作者的論文《多變量連續(xù)屬性離散化方法》。該文第一作者為侯居茌,第三作者為任長志。
發(fā)表這篇論文時,侯居茌為河北工業(yè)大學講師,從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檢索可知,侯居茌的領域為行政學與國家行政管理、企業(yè)經(jīng)濟,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論文僅此一篇。唯一發(fā)表過相同領域論文的是第三作者任長志,發(fā)表論文時為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博士后,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臺光學技術研究所工作。
巧合的是,據(jù)梁瑩的學生介紹,她的丈夫,姓名就叫任長志。
2017年,梁瑩曾到國內某重點大學做講座。在場聽講的學生陸曉(化名)向記者回憶,梁瑩在講座中講述了自己做戒毒與老年人相關課題的細節(jié)。陸曉感到反感的一點是,梁瑩對被研究者的用詞極不尊重,稱把他們從戒毒所或養(yǎng)老院“拖出來做實驗”。
陸曉告訴記者,梁瑩的研究還可能存在倫理問題。她在講座中稱,因為有的子女不同意老人做實驗,最后她找到了一個收容“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yǎng)人和扶養(yǎng)人)的養(yǎng)老院,因為只要院長同意就好。
據(jù)陸曉回憶,梁瑩曾在講座上宣稱,他們用很嚇人的視頻讓老人回憶親歷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當時老人跪在地上哭,這樣研究所需要的腦成像圖片就會看起來“非常漂亮”。陸曉認為,這樣的研究會給人造成二次傷害。
另一所重點大學的學生朱紅(化名)也告訴記者,梁瑩在該校所作的講座中也談及了上述內容,還稱“慰安婦應該拿來做研究,給那些歷史學家研究太浪費了”。
梁瑩曾開展過有關老年群體反應力和抗日戰(zhàn)爭幸存者的研究。有學生告訴記者,這些課題都曾被她布置給本科生,當作課程作業(yè),而那門課是與此毫不相關的行政學課程。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官網(wǎng)的梁瑩履歷顯示,梁瑩曾為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后。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謝宇主編的《知識分子》指出,芝加哥大學社會學院的一位研究員稱,梁瑩是2013~2014年在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而非博士后。
謝宇告訴記者,梁瑩也曾向他當時所在的密歇根大學發(fā)出過訪問申請,但被拒絕。謝宇說,他當時找學生看了梁瑩提交的學術論文,認為其文章“粗制濫造”“不精細”,質量沒有他們希望的高,所以沒有接受。
當時審核論文的張春泥如今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她向媒體稱,梁瑩有一篇文章用了6種抽樣方法,這篇論文還被她作為“反面教材”告誡學生。
從論文來看,梁瑩是一位“高產(chǎn)”學者。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官網(wǎng)顯示,僅2014年,以她為第一作者的英文期刊論文就有10篇。一名曾與梁瑩合作過論文的學生對記者說,梁瑩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投入SSCI(美國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寫作的國內社會科學學者之一,在文獻方面的積累是極深的。
他認為,梁瑩不是一個有核心研究方法的學者,但她會揣測期刊編輯選題的傾向性,選擇跨學科或冷門議題入手,并使用有公信力的數(shù)據(jù)庫。他估計,因為選題比較新穎,且確有創(chuàng)新的部分,所以很受青睞,能夠那樣高產(chǎn)。他評價:“這是一種符合學術規(guī)范,但又十分有投機性質的模塊化產(chǎn)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