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坪小學的墻壁綠色刷漆剝落得有些斑駁,孩子們因為長期日曬的臉上微微泛著紅,教室里桌椅不多,推開門就能看見一座山……袁輝在門口看著學生們搖頭晃腦地讀書,拿手機拍下這個畫面,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自2012年從南京大學畢業(yè),袁輝就放棄了穩(wěn)定的工作機會,只身來到了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清太坪鎮(zhèn)姜家灣教學點從事志愿支教工作,2014年轉入白沙坪小學支教,如今已是第六個年頭。
“工作可以以后再找,錢也可以以后再賺,但這里需要我,我還得先留下。”今年30歲的袁輝,除了每周上31節(jié)課,擔任四個年級的老師,同時還堅持每周三次前往“瓷娃娃女孩”田艷青家講課,為她籌款募集看病的費用。
今年2月,袁輝入選“中國好人榜”。4月27日,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還沒有離開的計劃,“我喜歡這種自由的狀態(tài),人生不會必然實現(xiàn)什么,就是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面過好自己的生活。”
袁輝在給學生們上課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 供圖
支教六年,騎壞兩輛摩托
2012年,剛從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的袁輝,背起行囊,來到了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巴東縣。
“當時已經(jīng)有(南京的)雜志社錄用我了,但我從高中就想支教,鄉(xiāng)村真的很缺老師。”9月,剛畢業(yè)兩個月的袁輝,正式成為了巴東縣太坪鎮(zhèn)姜家灣教學點一名老師。
“2014年3月被調到了白沙坪小學,就一直教到了現(xiàn)在。”袁輝所在的白沙坪小學,一個年級一個班,每個班里只有十來個學生。他剛到時,老師們大多已經(jīng)年過半百,只有一名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
今年,袁輝不僅要給五六年級的學生上數(shù)學和思想品德課,還要給三四年級的學生上音樂課,同時兼任六年級的班主任,一周要上31節(jié)課。
“我剛轉過來的前三年,還要在附近的四所中學和一所小學里兼任老師,那時候真的是一刻都閑不下來,一有空就騎著摩托車到處跑。”
山區(qū)步行不便,摩托車便成為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有些村民外出打工,就把摩托車借給了袁輝。“第一輛摩托的發(fā)動機都被我騎壞了,后來又買了輛二手的,又壞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第三輛。”袁輝說,山上坑坑洼洼的石頭路多,摩托車的腳剎一不小心就會被石頭打斷。
除了日常在校上課,袁輝每周還要騎摩托車去一個地方——姜家灣教學點學生田艷青的家。
田艷青是個特殊的學生,袁輝介紹說,“她一歲的時候就骨折過,平時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滑梯,她就只能趴在門邊看,平時睡覺的時候要把她的腿綁起來,因為有時睡覺一伸腿就骨折了。”為了看病,田艷青在一年級時休學一年。巴東縣民族醫(yī)院曾邀請重慶的專家會診,因為病情罕見,猜測為“成骨不全癥”(又稱“瓷娃娃”)。
由于屢次骨折,田艷青不能下地自主行走,更無法去學校上課。袁輝得知后,每周都堅持騎摩托車去田艷青家里給她上課。
“一二年級的課程簡單,每周兩次,現(xiàn)在是每周三次,語數(shù)英三門課一起講。”雖然在家學習,但田艷青的功課并未落后,她已經(jīng)是白沙坪小學五年級的在藉學生。
田艷青家住在高山區(qū),而袁輝住在位于山腰的學校,海拔距離相差近200m。冬天,摩托車容易在冰雪路上打滑,袁輝就冒著大雪步行去田艷青家。
除了教書,袁輝還常常騎著摩托車外出取快遞包裹,這些包裹有的是他號召身邊朋友捐的衣物,有的則是社會各界善心人士的捐贈物品,“這些年都沒有斷過,三四個包裹堆在摩托車后座上,比我人還高。”
袁輝在和田艷青下象棋
亦師亦友,寓教于樂
雖然山區(qū)教學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夠,但袁輝還是想盡自己所能,讓孩子們盡可能感受到和大城市一樣的“素質教育”。
2014年,袁輝在白沙坪小學里開設了一門“古典文化課”,給學生講古字和古詩。講樂府詩的時候,袁輝會結合巴東方言去闡釋“樂”字。“巴東管叔叔叫’幺幺’,我就跟他們說,幺幺坐在木頭上就是快樂的表現(xiàn)。”
“一開始他們會覺得有意思,之后再慢慢講詩的由來。”袁輝把古典詩歌和形體表演結合起來,講完詩歌里的故事,再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演繹詩歌。“講到賈島的《劍客》,我會要求表演劍客的學生表情身姿都要到位,劍客應是威風凜凜的神情,而且還得拿把寶劍。”
決定開這門課后,袁輝潛心鉆研起詩歌來。在2016年的南京大學詩歌節(jié)上,袁輝作為校友參賽,他的《春興十六首》還獲得了“詩韻風華獎”。“當時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寫進去了,有春天與愛情,有崔健和康德,也有徐州的燕子樓。”
對于學生,袁輝只要求他們押韻。“格律詩對學生來說有點難,現(xiàn)在還是以自由風格的詩居多,找到韻的感覺,再往平仄上走。”
袁輝笑著說,有些學生是先把韻寫好,然后再湊句,“有時候我都感嘆他們的想象力。”他介紹起學生作業(yè)里一首題為《自然》的詩:一片水里無數(shù)蓮,看見青蛙在洗臉。兩山中間河水濺,石頭上面是苔蘚。
“我小時候上學挺壓抑的,所以,對有些刻板的教育模式比較抗拒。”袁輝回憶說,上了高中后,他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高中刻板教育模式的不滿,“當時經(jīng)常去圖書室待著,考試的時候也交過白卷。”
“但老師沒有憤怒,而是非常耐心地跟我交談。”袁輝說,老師的包容讓他受益匪淺,“現(xiàn)在想想,當時都是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成熟了以后覺得不該破壞,而是應該努力做一些改變。”
如今,作為一名教師的他,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不該放棄任何一個,“我就希望把孩子們的個性都展示出來,而不是只學習。”
今年5月,有學生給袁輝發(fā)來了感謝短信,“他之前比較叛逆,我沒想到他還記得我,其實這樣的孩子心智挺可愛的,有時候甚至會讓人有些動容。”
2015年年初,袁輝獲得了由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授予的“希望工程園丁獎”,但隨后他就把1000元獎金全部拿出來給一名家庭貧困的學生交餐費。
袁輝和學生們的合照
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
長憶當時到白沙,參差村落萬千家。
今年是袁輝支教的第六個年頭,從24歲到30歲,他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都放在了大山里面,“我曾經(jīng)的想法是要走遍很多地方,也沒想過會在這里待這么多年。”
袁輝是江蘇徐州人,剛來的時候聽不懂湖北巴東的方言,朋友甚少,他把帶來的書翻了一遍又一遍。每天下午三點半后,學生放學回家,學校里變得冷清。“夕陽西下,我就在那洗著衣服,那種感覺確實有些孤獨。”
但村民很熱情,常常拉著袁輝去家里做客,“后來當?shù)氐牧曀滓擦私饬,甚至每家每戶的位置也知道了,感受到有很多人都很關心我。”
袁輝說,每當從外面的中學上課回來,走到白沙坪小學的門口時,學生們就會在窗子里探出腦袋喊他,“他們老遠就在那喊‘遠回來的’(袁輝),還有幾個男生跑下來接我,那種感覺真的很幸福。”
袁輝曾因支教的事情,和父親有過矛盾。2014年,袁輝的父親送他去姜家灣,在學校門口父子倆吵了起來。袁父認為,支教并非成家立業(yè)的道路,“他說我同學都已經(jīng)在買車買房,但我覺得支教生活挺好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從小就喜歡到處跑,到河里捉魚游泳,不跟他們說什么時候回來,他們也不問我去哪。”袁輝說,因為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帶著他在老家生活,自己從小獨立,父母也就不再過多操心。
“只是他們希望我早點成家,他們說如果在哪認識了合適的姑娘,包括我現(xiàn)在支教地方的姑娘都可以,想在哪發(fā)展就在哪兒發(fā)展。”
雖然袁輝也曾考慮過離開,但看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又邁不開離開的步伐,“在這里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完。小艷青不能去學校上課,我不能把她教到五年級就跑了,我走了就沒人給她上課了。”
袁輝說,鄉(xiāng)鎮(zhèn)里的支教老師很少,來來往往,卻總留不住。“2016年的時候,湖北有個支教團隊聯(lián)系我,說想來巴東支教,當時來了13個人,被分到很多學校,但問題很多,有的志愿者兩個月就離開了,還有的人和當?shù)貙W校老師發(fā)生了矛盾。”一年后,只剩下了1名支教老師。
白沙坪小學校長譚輝銀也告訴澎湃新聞,很多支教活動都并不是針對一個學校長期支教,一些志愿者有了一兩個月的支教經(jīng)驗就離開了。“教學應該是個連續(xù)性的工作,如果只干1年或者1個月就離開,其實并不利于教學工作。”因此,到目前為止,白沙坪小學還是只有袁輝一名支教老師。
對于自己的未來,何時離開,何時成家,袁輝還沒有一個詳細的打算,“我喜歡這種自由的狀態(tài),我不覺得人生必然會實現(xiàn)什么,但我相信如果一步一個腳印走開了之后,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結果。人就像自然界很多東西一樣,其實草木蟲魚鳥獸也沒什么目的,就是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面過好自己的生活。”